Category: youth
-
第一个正式工作![First Full Time Job!]
高中毕业后在家等了一年,和75届同学一起劳动了一年,又做了几个月的临时工,终于在76年末的时候,我被分到了另一个塑料厂做正式学徒工,14块钱一个月的学徒工资。这个厂规模不是很大,有大约400工人。产品是单一的聚氯乙烯树脂(粉状)。原材料是来自隔壁的化工厂。我不太懂得整个生产的工艺和流程。但一进厂你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这实际上是个化工厂,自动化程度较高(相对而言),到处都是管道。是个24/7连班倒的工厂。工人们都上三班。我们一起进厂的有二十来人。来自市里各个高中。我们高中有6-7个一起分去的(我的高中是全市最大的中学之一)。一起分去的都是75届高中毕业生,比我小一届。但非常幸运的是有两个同班一起在商场老动的同学也分在这个厂,总算有两个认识的人。 我被分到电工班。电工班有十来个工友(师傅)。因为厂不大,电工班强电,弱电都做。也很有意思,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强电工作包括拉电线,竖电线杆子,给车间安装或维护配电版,修马达。弱电包括安装,维修电子仪表,更换机械压力表。我们工作中的电压从3.5万伏高压,到工业用电的三相380伏,到民用电的220伏,到仪表上的3伏,12伏直流电,什么都有。 我们有五个学徒工分到电工班(比例是很高的了)。三个做强电,一个做弱电,我被要求两面都做做。这样一来我有两个师傅。一个做强电,爬电线杆,拉电线,做配电版。另一个师傅是弱电,修仪表,换电子器件,等等。 我在厂里工作时间不长,一年多一点。有几件事情印象很深。这里先写两件。还有几件另外写。 一件事是我工作不久,和我师傅一起值夜班。我们通常是分成两班。白班一般是早八点到下午4:30。晚班一班是从大家走了一后,好像是4点一直到第二天早8点。电工因为晚上活不多。一班就两个人。上一次这样的班就休息一天。大家轮流上夜班。夜班期间一般定期到各车间转转,一般没有什么事。我们经常在后半夜可以在变电房里睡一会儿。有一天我们正在变电房里躺着,突然跳闸。全厂停电。我们可以听到跳闸的巨响(3.5万伏变压器)。这时我们的任务是立刻把闸推上。厂里流水线是不能停电的。我师傅年轻,也没见过这阵势。两个人只好硬着头皮上。穿好特别的绝缘靴子,带好特别的绝缘手套,拿好绝缘棒,因为我们要操作的是3.5万伏变压器。要是触了电,顿时化为灰烬!还好,我师傅一下就把闸给推上了。两人都松了一口气。 第二件事是学会爬电线杆。做电工有很多基本技术。爬杆是其中之一。那时的电线大多都架在电线杆上,谓之明线。我们学徒做电工,首先要学会爬杆。一般是师傅先演示,我们就试着学。爬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两只脚钩,另一种是用两块踏板。用脚钩上杆比较方便,快捷。但如果长时间站在电线杆上工作,会比较累,不舒服。另一种是用踏版。用踏板爬杆比较麻烦。每次站稳在一块版上后,把另一块板拿到上方合适的距离地方,固定住,再往上爬。上了一级后,要把下面以块板拿上去,重复以往,慢且不方便。但是当站在杆顶工作时,特别是较长时间的工作,感觉上要比脚钩舒服地多。我们几个学徒都在不长的时间里学会了爬杆。印象最深的是全电工班一起为厂里架设一条全新的高压线路(1.1万伏)。大家站在电线杆顶上工作了好几天。 First Full Time Job! After waiting a full year in home when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then working together with next class (Class 1975) for another year, plus a few more months working in a factory as a temp, I finally got a full time job in another plastic…
-
体验三班倒的工作[Experiencing Working in Three-Shifts]
1974年高中毕业后,因为年龄不够,在家等了一年,参加75届的分配。到了75届毕业时,还是没工作,又和75届同学一起去商场劳动一年。转眼就到76年夏天了。仍然不知道工作会在哪里出现。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整个75届高中毕业生。这时毕业生就划归街道管理了。在76年夏秋之际,我由街道安排又到一个工厂劳动。好像也有几块钱报酬。这是一个塑料厂,不大,约100多工人。厂的主要生产流程是把聚氯乙烯树脂原料(粉末)压制成各种形状的半成品。我去的车间是生产塑料薄片的,大概2-3毫米厚,2-3米长,2米左右宽。工艺过程很简单,把融化的粉末送入一个滚筒状碾压机,薄塑料皮就从碾压机里连续地送出来到一个金属平台(桌子)。我们有三个人围着这个桌子工作。两人负责把这连续的薄塑料皮拉到平台的尽头。第三个人负责用剪刀在固定的长度处把薄塑料皮剪断。没有什么技术的。只是要掌握好时间。因为碾压机一旦开动,这塑料薄片就源源不段地往外出来了。如果不在恰当的时候剪断,长度就会超出了。这时就得紧急停止碾压机。我不太清楚分我做这个工作是不是因为我在商场剪过布。这个工作过程经常会使人联想起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摩登时代》,工人在流水线上是受机器控制的。后来看美剧,非常流行的《我爱路茜》中也有类似的镜头。路茜来不及在生产饼干的流水线上给饼干加料,就直接把面前的饼干给吃了。 这个工厂和其他无数工厂一样,是三班倒的。早班清晨6点到下午2点,中班从2点到晚10点,夜班从晚10点到早上6点。每班中间都有一段半小时的吃饭时间。我对三班倒是有了解的。我们的一个邻居夫妇俩都是三班倒的工人。我的一个同龄朋友也是三班倒工人。一般来讲,上三班的工人在三个班中循环的。比如上一周早班,然后一周中班,再一周晚班,周而复始。每三周就会有一周要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因为作息时间经常颠倒,实际对身体是有害的。我以前只是听说或看到过别人做三班,现在自己要来做了。 工友们非常友好,很照应我们这种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工人中也有许多优秀人才。我的一位工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66届高中毕业生(那时没有大学可上),学多识广,经常在工余或饭间给工友讲历史,文学。深受大家欢迎和尊敬。 我在这个厂里做了大概3-4月,直到我终于被分配到了另外一个塑料厂做一个“正式学徒工“。 Experiencing Working in Three-Shifts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in 1974, I waited for job assignment for an extra year because I wasn’t at the age when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I then joined the class 75 working in a department store for another year. By the time I did all…
-
读书 [Reading]
最早看的应该是小人书(连环画,我们通常称之为“小书”)。好像家里并没有买很多小人书。大部份是借来看的,或去书摊租来看。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小书出租店。可以坐在店里看(1分钱一本),也可以租回家看(2-3分钱一本,2-3天)。有的一套小书有几本,装订在一起的,稍贵一些。 年纪稍大一点看的书就杂一些。记得有杂志,如《少年文艺》等。有小说或历史故事等,印象较深的有《三国演义》单行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跟随毛主席长征》等。一位邻居家有全套《红旗飘飘》好像看过好几本。那时候这一类书居多。文化革命开始后,看的书就有更多限制了。看的大多是无封面,无封底的书,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还有很多,很多。那时看书有很多字不认识,也不会读(现在还是这样:0),这些字就猜测意思,或就跳过去了,或就读白字。有一次还在小学的时候(可能是3-4年级),和一位同龄朋友一起看竖排版的三国演义单行本,两人都不认识三国名将“趙云”的姓,我们在一起议论这故事时就称他为“肖云“。(我们当然不知道这是读错了。) 《少年文艺》首刊,1953年7月 (来自网络) 中学期间看的书更广一些。《水浒》,《红楼梦》都在这时候看的(都还属于禁书)。也看过一些手抄本小说。文革结束后,文学开放得很快。表姐买了很多外国文学名著译成中文的书,如《红与黑》,《高老头》,《安娜. 卡列尼娜》,《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大卫. 科波菲尔》,《双城记》,《罪与罚》,《简. 爱》等。我大多都读了,收益匪浅!很多文艺杂志也开始发行,如《十月》,《当代》,《人民文学》,《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等,我也读了很多。读书受益终身。 Reading I think my reading started with cartoon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artoon books, we usually call them “books for the small people” or simply “small books.” I don’t think we bought a lot of cartoon books. Most of these small books were rented or borrowed. There…
-
高中毕业待分配 [Waiting Time After High School]
我1974年高中毕业。当时学校毕业后工作(或下农村)都是政府统一安排。我因为没有选择下农村 (我们毕业那年可以有这样的选择),就希望能分个城里的工作。但我因为年龄还差一点,所以必须和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分配。所以这中间有一年的空闲时间。(75届学生还在校读书。)能在这一年里做些什么呢?不太记得详细怎么作的决定,应该是何父母讨论过的。自己一个人带了包常用东西,在九月底或十月初去北京旅行了一个多月。当时的火车很慢,可能坐了十多个小时。当时有个堂叔在北京城里工作,单位有宿舍,有食堂。但他家在郊区。父亲和堂叔联系好后,我就去了他工作的地方,一般早饭和晚饭和堂叔一起在食堂吃(周末除外,堂叔回家去了)。北京单位食堂多吃面条,馒头,和家乡饭菜不太一样。我是很习惯吃面食的,所以觉得很好。买了张公共汽车月票。白天我自己出去游玩。一个月里北京城里城外的主要景点都去过了,包括去香山看红叶。那时候照相机是非常珍贵的物品,我们是没有的,更不用谈现代化的手机了。我的印象是只在长城和天安门等几个特别出名的地方花钱照了几张照片。其他只能“尽收眼底”了! 从北京回到家好像是十月底,十一月初了。回家后具体做了些什么不太记得了。(那段时间和几个同学,朋友一起经常在外面打篮球。)但全家在春节前后一起随父亲去了他的老家!父亲年少时离开老家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所以这次去老家他觉得特别激动。父亲的二哥和大姐当时还健在。我们住在二伯家。拜会了姑妈和姑父,还有我的几个叔伯兄弟姐妹。我们拜访了很多亲戚朋友。其中包括一家以前的邻居,好朋友。他们家是文革早期回老家去的。还有一家亲戚是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下放去的。我感觉全家在那过了十多天。大家非常高兴。结束时,父母带了弟弟回家了,他们要上班,弟弟要上学。我因为没有其他事可做,决定在大伯家住一阵(好像住了一个多月?)这是冬春之际的季节,大部分农活还没有开始,记得总有部分人参加修建水渠等比较大规模的工程,其他大部份人闲在家。我们有时聊天,有时打牌(用的牌是一种黑色的条形牌),有时跟堂兄堂姐去赶集。那时农村条件是相对困难的。交通很不方便。去镇上要步行或骑自行车。我记得大部份家住的是草顶泥墙的房子。砖房很少,是非常稀罕和珍贵的了。家里做个粉丝炖红烧肉已经是个上等菜了。有几次二伯还亲自上阵擀面条。大家吃得很高兴。我到现在还记得他擀面条的样子。我也是从那学怎么擀面条的。二伯一家亲情浓浓,邻居家也都时这样,日子过得非常愉快! Waiting Time After High School I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in 1974. At the time, everything was done through the government, including getting jobs after graduation. The graduates were either going to work in some factories, or going to countryside to be a farmer. I chose not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
高中毕业的抉择 [Decision by High School Graduation]
从随小分队下农村体验生活后没几个月,大家就面临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毕业后去哪里?干什么?当时虽已属于上山下乡后期,但还是有一部分高中毕业生要下乡去的,很多是去国营农场,条件比早期知青下乡时要好的多。也有直接去农村插队的。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家里多子女的有一个要下乡。比如老大下了乡,老二就可以留城。临近毕业时在学校对面的围墙上出现了大幅标语(每个字可能有一人高)列出了毕业班中三位准备带头下乡同学的名字,都是我很熟悉的同学,其中一位两个月前和我一起去农村体验生活的,还有一位是篮球队的好朋友,第三位是邻居!我也有点心动了。一则想有机会和这些同学一起工作,生活也很有意思,二则我如果下了乡,弟弟将来可以留城了。 不过我知道这事比较重大,未敢擅自决定。所以就准备去和父母商量。当时他们在一个交通不便利的农村小镇。要在运河里坐将近三个小时的轮船才能到。现在很难找到这种轮船的图片。下图是只拖船。但和我们当时坐的客轮大小,形状都差不多。柴油驱动的。印象中的客轮还要小一点,一船坐满可能也就四五十人吧。 满怀希望与父母会面,自然是弄点好吃的。当时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在中学工作。记得轮船是傍晚到的,镇不大,上岸走几步就到父母住处了。吃过晚饭聊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回城了。父母毕竟是过来之人。他们建议我先留城工作。弟弟要六年以后再高中毕业,到时候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这样我就没有报名下农村去,而留在城里准备参加工作分配。(当时是没有上大学的机会的。)这个决定现在看来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这以后的事另篇再写吧。 Decision by High School Graduation Shortly after we spent two weeks in the countryside to experience farming and to learn how is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we were all facing a major life decision. What to do and where to go after high school? At the time, the movement of middle-school and…
-
体验农村生活 [Experience Farming Life]
在中学的时候,每年农忙季节学校会组织学生下乡帮忙。大部分是干一些相对轻松,没有太多技术要求的活,比如搬运已经割好的稻子,或向准备插秧的稻田施肥,把牛粪,猪粪,或其他一些类似的扔到田里去。有时也干一些较难的活,比如插秧或割稻。插秧或割稻需要长时间的弯腰,很累人。尤其是插秧,一边插,一边在水田里往后走,要插的整齐,颇有难度。另外在水田里干活,最怕的是蚂蝗。因为干活时腿站在水里,要看脚上或小腿下部有没有蚂蝗,必须经常把脚抬出水面看看。如果发现有蚂蝗,就得把它拍下来,千万不能把它搞断了,据说蚂蝗断了,如继续钻进皮肤就麻烦了。还好我好像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农忙通常或在种植时分,或在收获时节。我记得我们在中学期间去过好几次。一般是早上去,傍晚回来,中饭自带。 虽然干这种农活很幸苦,但因为大家可以一起可以离开学校到外面去看看,过过短期的“集体生活”,也体验一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同学们还是高兴去的。 高二第二学期(春季),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去农村体验生活,要和农民百姓同吃同住,大约是两个星期。不太记得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活动了。可能是为马上大家毕业后要下放到农村去做些舆论准备。学校要组织两个小分队,10多人一队。每队有一个带队老师。我们年级有十个班,500多同学,所以能去的还是少数。学校让大家想去的就报名。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报名。我是报了名准备去(也没有和任何其他人,包括家里人商量)。班主任老师为了这事还专门来家访,意在征求家长意见,是否让孩子去。(感觉学校对这事比较慎重。)略为遗憾的是我的父母都已下了农村了,舅外婆就是家长了!舅外婆说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吧。就这样我就决定和其他20来个同学一起去了离家大概40-50里地方的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公路只通到附近的地方。最后几公里是船行还是步行,有点记不清楚了。我们这一组十来个同学,男女各半(大致)住在两间百姓提供的屋子里。男生就睡在一家人家的客厅里。铺上干稻草,打个地铺,5-6个人一个通铺就睡了。我们在那里十多天,白天跟着农民一起出去干活。 当时应该是三月,农活并不忙。晚上就做”社会调查“,访问村里的百姓,包括几个知青。写调查报告。每天派两个同学留在家烧饭。两个星期下来和当地百姓,特别是几个知青建立了感情,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了联系。我不知道我们中间有没有人想过我们几个月之内很可能就会像这几个知青朋友一样去“扎根”农村了。体验生活结束回学校后,好像不记得为此做了什么专门的事,好像就不了了之了。 Experience Farming Life In the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years, we often go to countryside to help harvesting or planting during the busy farming season. When we go, usually we work on some light tasks with less technical work, e.g., moving the rice (with stems) from the field to the…
-
住在舅外婆家的日子里 [Living with Grandma](2)
过年 这几天又是过年了! 过年总是热闹的。年夜饭在几周前就要开始准备了。大家跟着舅外婆采购及准备各种食品。那时买东西大部分是要凭票的(计划供应)。先是买各种副食品,比如糖年糕,水磨年糕,花生,粉丝, 春卷皮,等等。还要去菜场买菜,比如猪肉,鸡,鸡蛋,鱼,豆制品(百叶,豆腐,素鸡等)。菜场要一大早去排队才能买到东西。很多时候要排好几个队才能买全东西。这个时候就要全家出动,有时是和邻居合作。每人排一到两个队,因为队伍很长。排完一两个队,其他东西都买完了。所以要分头排队。经常是早上5点钟去买(冬天,天都是黑的,又冷!)到6-7点才买完回家。买的菜都是装在手提的竹篮里,蔬菜就直接放在里,肉,鱼等菜场师傅会拿油纸包一下(那时还没有塑料袋)。父母在农村工作多,过年时经常可以在那买到河鱼,通常是青鱼或回鱼(草鱼?),大的有十多斤。有些菜是先买好,准备好,但要到大年夜那天才做。有的要事先做好。比如蛋饺,春卷,肉圆,熏鱼。有的要煮不少时间,比如沙锅里的猪蹄。舅外婆是做菜高手。年夜饭通常有好多菜。但她准备起来有条不紊。我们小孩子也经常做下手,帮帮忙(当然有时会帮“倒忙”)。 做熏鱼先要把生鱼去麟,切成块,用佐料腌两天,晾干,然后在油锅里炸。炸好后再放到熟的佐料里浸泡一下,晾干。大年夜就拿出来作为一个冷盘。蛋饺也要事先做好。做蛋饺是技术活,要把握好火候,控制好蛋饺的大小,还要在合适的时候把蛋饺封上。蛋饺各家吃法不一样。我们通常是放在砂锅里吃。肉圆做起来也花不少功夫。先要剁肉(菜场买的绞肉通常不够好),加佐料,拌好,再油炸。舅外婆通常做大肉圆(狮子头),和其他菜一起烧了吃。有时候做小肉圆,就放在砂锅里。要吃春卷也要做很多事。先要去排队买春卷皮。那时春卷皮都是个体户在家做的。我的印象我们家不远处有一家做。但因为会做的人少,想吃的人多,所以买春卷皮的队伍通常很长,每年去买都会有不少人排队。因为是现做现卖,要等不少时间,有时要等好几个小时。现在回想做春卷皮的师傅也时非常累的。他的手抓了一坨面要不停地舞。舞几圈就把面团放到烤锅上转一圈,一张皮子就出来了。就算一分钟能做10张,一家人买一到二斤皮子,每斤大概要有30-40张。要十多分钟才能完成一个客人的需求。春卷皮拿回家同常还是热的。舅外婆一般已经做好馅,皮子拿回来就包。包好了就煎。好像这一般是在大年夜做的。做了晚上年夜饭就可以吃。 年夜饭一般有几个冷盘,几个热菜,有个大砂锅。吃过年夜饭一般大家一起做元宵或汤团。汤团一般做四色的,两甜两咸,猪肉,萝卜丝,豆沙,芝麻。做了年初一吃。一般还会炸猪油年糕或者糖年糕。把年糕切成薄片,然后裹了打好的鸡蛋,放在油里煎黄。我们好像没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惯,也许那时大家都已经上班了。但正月十五是灯笼节是有印象的。街上很多灯笼,印象较深的是“兔子灯笼”,可以在地上拖着走的。还记得去正三门看灯笼。 Living with Grandma(2) Lunar New Years We just had Lunar New Year in the last a few days! Lunar New Year was always festive. The preparation for New Year’s Eve dinner would start weeks earlier. We’d follow grandma to go shopping for various food and prepare for dishes and…
-
住在舅外婆家的日子里 [Living with Grandma](1)
我们几个孩子在父母下乡期间在舅外婆家住了好几年。有不少事值得写写。 舅外婆是妈妈的舅妈。她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照料孩子和家务,就像我们亲外婆一样。她有小学文化。在她那个时代的妇女中是比较有文化的了。 舅外婆家是在一个典型的老式房子里。四家人家合住。有两进天井。一进大门是“大天井”,可能有40-50平方米大。大天井旁边有个挺大的院子,里面可以种些菜,还有一口井。四家人都要走过一扇共用的大门。这个门也是第一家邻居A家的厨房兼吃饭间的门。穿过这个吃饭间有一个“小天井”,可能有20平方米左右。小天井两面是两家邻居的厢房。穿过小天井就是第二进的一个厅,三家人公用。我们家在此烧饭和吃饭。邻居B在这里烧饭(他们在自己房间吃饭,因为都在这里吃就太拥挤了)。邻居C在这里吃饭。他们在另一个烧饭间烧饭。这个烧饭间应该就是这栋老屋以前的烧饭间。里面有个烧草的灶头。邻居C大部分时间是用炉子烧饭的。逢年过节人多偶尔会用草灶烧东西。我有时好玩,会去帮她们烧灶头(过节一般要烧很多东西的时候),也因此学会了用灶头烧饭,菜。 这四家人中有三位老人,邻居B没有老人,两位中年夫妇都是同一工厂的工人,他们家两个男孩,大的和我弟弟同年,小的再小几岁。邻居A也是一对中年工人夫妇。他们两个男孩,大的和我差不多,小的好像小2-3岁。他们的爷爷当时有70多岁了。邻居C家人多一点。她们家有位老太,是舅外婆的大姐。当时应该也有60多70岁左右了。她们家有四个女孩,最大的比我大一点,最小的和弟弟同年。她们妈妈在当地学校做老师,爸爸在外地一个单位工作,逢年过节或周末才回来。 四家人住在一栋房子里,很亲热。互相关照,互相帮忙,和一家人一样。烧菜少个油盐酱醋都是临时“借用”一下。有个什么东西坏了,帮助修补一下。我印像很深的有两类事。邻居A在工厂是机器保健工,动手修理东西的能力很强。当时开始流行日光灯,我们家的两只日光灯都是他来给我们装的。还有就是他经常帮我调理我的自行车。他经常来帮我给自行车链加油,给车子其他地方加油(如轴承),调整钢圈(这个活很费事)。在他的指导下,后来我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自行车维护。 他们家老爷爷每天早上要出门去和老朋友坐在玄妙观聊天,然后吃一碗面再回家,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Living with Grandma (1) We lived with our grandma for a few years when my parents were in the countryside. Those days left me with many good memories. Grandma is mom’s aunt. She lived with us until her passing in her late 80s. She took care of the children…
-
在商场做营业员 [Working as a sales clerk in city’s department store]
高中毕业时,我没有达到当时规定的“分配年龄”。不得分配工作,只能和下一年的同学一起分配。在那段时间,工作都是政府统一分配,所以政府说要等,就只好等。但到了75年,还是没有分配工作。学校组织(还是市里统一的?不记得了)应届毕业学生去各单位“劳动”,拿现在的说法就是打工。我被加到本校75届的一个班里一起去当时市里最大的一个百货商场去工作,每月5块钱作为报酬。 这个百货商场营业部门有两层楼。有很多“部”,如钟表部,无线电部,电器部,布匹部,鞋帽部等。每个部又分为若干个柜台。比如服装部有上装柜,外裤柜,内衣柜等。我先被分到服装部,衬衫柜台。我们柜台有四个师傅,加我一个学徒(或者说是打工的)。商场每天都营业,一天好像开12小时(早8点到晚8点)。所以员工分成两班,当中可能有些交叉的时间,还要除去吃饭的时间。 开始去什么也不懂,跟师傅学。几位师傅都非常耐心教。一件衬衫取决于两个数据,领口和袖长。师傅们有经验了,看一眼顾客就基本知道什么尺寸。有时不很确定就用皮尺量一下。我一开始只是在边上看,后来慢慢也知道个大概,可以给出比较准确地尺寸了。有时柜台上不忙,就和师傅们聊天。其实也学了很多社会知识,许多东西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到了第二学期(春天),我又被转到布匹部,绒布柜卖布。卖布也是有点技巧的。首先是要比较准确地估计做件衣服要多少料。这要根据人的体型及布的材料。另外剪布也需要剪得齐。通常的操作是把布卷打开,用尺量好长度。老师傅一般只要在量好的地方画个印,然后把布翻转过来,折齐,沿着折缝就可以剪过去了。没有经验的,像我这样的,一般要用尺在整幅布上划线,延着线剪才可避免出错。厚的布,如绒布,灯芯绒等剪起来相对容易一点。薄的布如的确凉等剪起来就比较难。 在这样的大型商场里,钱和票是分开的。顾客在我们这买了东西(衣服或布匹),我们会开一张票,写明顾客买的东西及价钱。顾客拿着这个票据就到附近的帐台去付钱(一个商场有很多这样的帐台)。帐台收了钱,在票据上盖个章,顾客就凭着盖过章的票据来换取买的东西。 两个学期(秋,春)很快就过去了。在商场里学了不少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有商场的师傅,也有75届的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可惜现在和这些同学和师傅都没有联系了。 Working as a sales clerk in city’s department store I wasn’t at the age for getting a job when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I had to wait for the next year. Those years, the government was in charge of everything, including assigning jobs to everyone, certainly including high school…
-
自行车![The bike that helped me!]
因为住在舅外婆家,又不愿意转学,我从小学五年级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在原来驻地学区上学。步行要25-30分钟左右。大约在初一下学期或初二上学期的时候,父母买了一辆自行车。是一辆《永久》17型的车子。车身相对短,可能是为年轻人设计的。那时自行车是老百姓家中很贵重的物品。一辆车150元左右。相比较而言,我第一年到工厂做学徒工,工资只有14元。学徒工资第二年16元,第三年19元。满师35元(二级工)。但是为了上学方便,还是买了车子。这样我可以骑车上学了。这是家里唯一的自行车。 有了自行车方便很多。除了上学以外,骑车可以做许多原来无法做的事情。 妈妈在五七干校的时候(弟弟也在那住了一阵),我经常骑车去看他们。干校离城里大概十多里地。出城后延公路骑一段。路还是好走的。然后要过运河。记得河上一座很高的步行桥,很多台阶,类似于下图中的桥。自行车必须扛在肩上才能过。 过桥以后就没有公路了,都是农村泥土路。骑车就会难些。农场是从一个湖改造而来。路,驻地,田地都是原来的湖底。泥土非常细腻,而且极少杂物。这样的路条件就比较差。有人形容这样的路“下雨像块糕,天好像把刀“。因为下雨后路非常泥泞,经常要赤脚才能走路。太阳出来,把下雨时留下的各种型状的脚印晒干后有的很尖利,像刀一样。到妈妈那里通常是在食堂吃顿中饭,讲讲话,然后回家。总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一般总是一天的时间。 自行车也方便了我和同学的交流。我们在高二期间有一个高二学生组成的篮球队,十几个同学,由一个年轻老师带队,训练,经常出去比赛。有时去工厂,有时去学校,还有到外地去的。有了自行车,行动就比较方便。出去比赛大家就骑着自行车。没车的同学就座在别人的后座上。球队出去打球当然是为了比赛,但玩的因素也非常重要。记得有一次去另一个县城去和他们的县中校队比赛,路很远,要骑一个多小时,有的同学还是座在别人后座上的。二三十个人在公路上一路骑去,骑得很快。因为在公路上骑,和汽车共用道路,所以有时只能是排成一路,如同公路赛车一般。煞是好玩。 我们有几个同学还经常下课后骑了自行车去同学家玩,打扑克,或一起做其他事。 高中毕业后,这辆自行车也跟了我很多地方。我在一个商场做过一年营业员,在一个工厂打过几个月工,在另一个工厂做过一年正式学徒,大都是骑这辆自行车。我工作过的两个厂都有厂车,可以坐厂车上下班,但那样就极不方便。要到车站去等,要随厂车的时间。坐厂车的好处是有机会和大家聊天。我工作过的商场没有公车。如果不骑车,就只有走路上下班了。这几段经历另外再写。 The bike that helped me! I lived in grandma’s house, but I didn’t want to transfer school. From 5th grade in elementary to the graduation of high school, I attended the schools at our original home, which was about 25-30 minutes walk away from grandma’s house. About the…